
期刊简介
本刊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科技信息刊物,由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目前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2004年本刊将改为月刊出版,在保持原有特色栏目的基础上,对其他栏目进行一些调整。“综述与专论”栏目仍以登载反映当今世界药学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药学研究理论和技术、对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综述类文章为特色。“实验与研究”和“交流沙龙”栏目则刊登各类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及与药物研发、应用、生产、管理、资料查询等有关的经验总结和报告““信息广角”介绍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动态。“专家笔谈”准备邀请医药领域的专家从各个角度评述医药热点问题“药事论坛”是为对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医药界人士提供的进行讨论和商榷的平台。2004年,刊物将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药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更加关注新药、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力争使刊物内容更贴近读者、满足读者需求。欢迎来稿,欢迎订阅!
药学晋升重点学科推动医改
时间:2025-07-31 10:10:12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将药学列为重点学科,并提出通过挂牌药师工作室、开设药事门诊等措施深化基层医疗服务改革。这一政策不仅是三明医改经验的延续,更是推动公立医院公益性改革的关键抓手。以下从多维度剖析其核心内涵与落地影响。
药学晋升重点学科:从幕后到台前的战略转型
长期以来,药学服务在医疗体系中更多扮演辅助角色,而此次政策将其定位为"重点学科",意味着药学将与临床医学、护理学并列成为医疗服务的三大支柱。这种转变类似于为建筑添置"第三根承重梁",显著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根据发布会披露的信息,改革目标直指2025年前构建覆盖诊疗全流程的药学服务体系。广东省的实践已初见成效——19家三甲医院试点药师处方权,相当于为药师配备"治疗指挥棒",使其从药品调配者升级为治疗方案制定者。
药师工作室:基层医疗的"用药守门人"机制
政策特别强调在社区卫生站、养老机构等场所建立家庭药师工作室,这种布局如同在居民家门口设置"用药安全哨所"。工作室将承担家庭药箱评估、多重用药指导等职能,相当于为慢性病患者配备"24小时用药管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作室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体系,形成"全科医生+专科药师"的协同模式,就像足球场上前锋与中场的关系——前者负责疾病诊断,后者专注用药方案优化。国家卫健委同步发布的《医疗机构药学门诊服务规范》为工作室运营提供了标准化操作手册,包括服务流程、质控标准等细则。
药事门诊:重构医患关系的"第四诊室"
与传统门诊不同,药事门诊专门解决"吃药不治病"的痛点。患者可在此获得用药方案调整、不良反应处置等服务,相当于在医生诊室旁开设"药物翻译间",把晦涩的药品说明书转化为个性化指导。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师收取服务费用,这种制度设计如同为专业服务安装"价值计量器",既体现药师劳动价值,又避免过度医疗。文件特别强调药事门诊要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针对老年人多重用药、儿童精准剂量等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三明经验的全国推广:公益性与专业性的平衡术
作为医改试验田,三明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以药养医"惯性。新政要求药学服务回归公益本质,但不同于简单取消药品加成,而是通过提升服务价值实现良性循环——好比把"砍药价"变为"种药效",既减轻患者负担,又保障医疗质量。配套措施包括将药学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建立药师分级培训体系等,这些设计构成政策落地的"齿轮组",确保改革措施咬合推进。
这项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医疗价值链。当药师从药房窗口走向诊室,当用药指导从附加服务变为核心诊疗环节,整个医疗体系正在完成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范式转换。正如建造一栋大楼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紧密配合,未来优质医疗服务必将依赖医生与药师的深度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