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进展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是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科技信息刊物,由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目前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2004年本刊将改为月刊出版,在保持原有特色栏目的基础上,对其他栏目进行一些调整。“综述与专论”栏目仍以登载反映当今世界药学领域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药学研究理论和技术、对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综述类文章为特色。“实验与研究”和“交流沙龙”栏目则刊登各类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及与药物研发、应用、生产、管理、资料查询等有关的经验总结和报告““信息广角”介绍国内外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动态。“专家笔谈”准备邀请医药领域的专家从各个角度评述医药热点问题“药事论坛”是为对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医药界人士提供的进行讨论和商榷的平台。2004年,刊物将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药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更加关注新药、新技术的应用实践,力争使刊物内容更贴近读者、满足读者需求。欢迎来稿,欢迎订阅!                

RDC重塑肿瘤治疗:精准医疗新纪元

时间:2025-07-16 14:33:59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作为精准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正以“靶向治疗+放射性核素”的双重优势重塑肿瘤治疗格局。未来五年,这一赛道将在技术迭代、政策赋能与临床需求的三重驱动下,迎来爆发式增长。据预测,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美元,其增长逻辑不仅源于癌症发病率的持续攀升,更得益于行业底层创新能力的质变。

个性化治疗:从“广谱轰炸”到“精准制导”

RDC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诊疗一体化”特性——通过将靶向分子与放射性核素结合,既能精确定位肿瘤组织,又能实现局部放射治疗。这种“导弹式”给药方式显著降低了传统化疗对健康细胞的误伤率,尤其适用于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难以手术的病例。当前,全球约23%的RDC临床试验聚焦于个体化剂量调整,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和实时影像监测,实现“一人一方案”的治疗升级。例如,针对PSMA阳性的前列腺癌患者,镥-177标记的RDC药物已展现出89%的病灶控制率,这种“量体裁衣”的治疗模式将成为行业标配。

技术突破:成本悬崖与效率革命

行业爆发的关键催化剂来自技术层面的三大跃迁:

1.核素生产平民化:新型医用回旋加速器的普及使锕-225等稀缺核素的生产成本下降60%,解决了供应链卡脖子问题。这如同“将核反应堆微型化”,让更多医疗机构具备原位制备能力;

2.偶联技术智能化:AI驱动的分子设计平台可在一周内完成传统需数月的 linker-核素匹配实验,研发周期压缩至原来的1/5。某头部药企采用生成式AI优化的镓-68偶联物,其肿瘤靶向性较传统工艺提升3.2倍;

3.诊疗设备微型化:便携式SPECT/CT设备的出现,使基层医院也能开展RDC治疗监测,市场渗透率天花板被大幅抬高。这相当于“把PET-CT装进手提箱”,彻底打破高端影像设备的垄断格局。

政策红利:从资金活水到审批快车道

全球主要医疗市场正在构建RDC发展的制度性基础设施:

资本端:中国“一揽子金融新政”明确将放射性药物列入优先信贷支持目录,创新型药企可获得低于基准利率1.5个百分点的专项贷款。这种“政策贴息”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0%以上;

审批端:FDA推出的RTAT(放射性药物快速审批通道)计划,将Ⅲ期临床与商业化生产许可并联审核,使产品上市时间平均缩短18个月。2024年获批的Pluvicto仅用11个月便完成从申报到上市全流程,创下行业新纪录;

支付端:德国等国家已将RDC治疗纳入DRG按病种付费体系,单次治疗报销额度达2.8万欧元,显著提升患者可及性。

潜在挑战与破局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行业仍需跨越两大“死亡谷”:

1.核废料处理瓶颈:当前全球仅有12个符合IAEA标准的医用放射性废物处理中心。建议采用“区域集中处理+区块链溯源”模式,通过共建共享降低合规成本;

2.医生教育滞后:约67%的肿瘤科医师仍缺乏RDC处方经验。头部企业正通过“虚拟现实手术模拟系统”开展医生培训,将学习曲线从6个月压缩至6周。

未来五年,RDC领域将呈现“跨国药企主导研发、本土企业深耕生产”的竞合格局。随着更多“核素抗体偶联物”进入临床Ⅱ期,这个曾被视为“小众”的赛道,很可能复制ADC药物的成功路径,成为下一个百亿美元级的黄金市场。